人物简介
潘晓玲,女,博士,36岁,中共党员,湖南省“百人计划”人选,3522集团的新网站“潇湘学者”特聘教授。
2012年10月-2017年7月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从事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系博士后研究,潘晓玲教授在病毒性月凶炎室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WHO乙型月凶炎参比实验室接受了全面系统的专业训练。
完成了分高自中国1947至2007年的121株乙型脑炎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进行了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
2009年-2016年期间参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际开发著等资助课题共4项。
作为第一作者搜写及合写的研究论文在Jv、 EID等杂志发表了11 篇,影响因子最高达6.75分。
合编著作7部。
铺满校园主干道的阳光
驱散了一连数天阴雨天气的阴郁气息
午后的阳光缺少了云层的净化
不免让人感到一丝浮躁
笔者怀着紧张的心情匆匆赶到约定的地点
远远便看到潘晓玲教授背着包
提着东西静静等待我们到来,走近、问好
潘教授亲切、富有磁性的声音
如四月天的一缕清风平复了笔者惴惴不安的心
因为潘教授紧张的行程安排
也为拉近因初相识而具有的距离
教授邀笔者在肯德基边进餐边进行采访
在轻松、温馨的环境下,采访由此展开
惟日孜孜,上下求索
本科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潘晓玲教授,先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随后又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从事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系博士后研究。潘教授的求学之路,让人羡慕不已。“因为有好的时机,也夹杂着些许运气,当然也需要自己的努力去积累知识。”她对自己所得到的成绩如是说。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孜孜不倦的努力。每一幅完美的人生画卷,都需要多年的汗水、泪水去雕琢。在实验室里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反复钻研,论文里几万字的潜心斟酌,都是她能获得卓越的成绩的决定性原因。
当谈及大学专业的选择,潘晓玲浅笑地回想起当时稚嫩、单纯的想法。一方面,因家中多人习医,家里人都希望她能好好利用现有资源,进修医学方面的专业;另一方面,她偶然间看到了杨焕明教授在杂志上号召的“21世纪是生物科技的时代,年轻人都应抓住机遇,振兴新兴产业的发展。”由此她对生物技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加之生物科技和医学有相关联的部分,她便怀着对未知事物的满腔热血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欣然地投入到生物技术的学习中。
随着对生物科技的深入学习,她惊叹于微观世界的神奇,也享受着发现未知事物的过程以及在取得进展后获得的成就感。
进学致和,行方思远。
因为希望能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大学毕业后潘晓玲毅然选择考取研究生,以期能进行更系统、更专业的学习。考虑到大学课程的安排和自己的优势及兴趣所向,也因为有着对首都的向往之情,她便选择了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毒方面的研究。
面对选择时,潘晓玲并不知这一选择背后是风和日丽的林荫大道还是乌云密布的荆棘泥沼。但无论踏上了哪一条路,依靠着奋勇前行,她都收获了她想要的美好。
因为春天的辛勤耕耘,才有了秋天谷压稻杆的收获。十几年的学习研究,让潘晓玲终于得到了厚积薄发的收获。研究课题的设立、各大论文的发表,都肯定了她在生物技术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而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惟日孜孜,无敢逸豫”的态度,“朝乾夕惕,上下求索”的努力。
继往开来,春风化雨
独在异乡为异客,只有身在异乡的人才会有强烈的思乡情结和对祖国的归属感。当问及为什么会放弃在美国继续研究的机会而回到国内担任教授时,潘晓玲推心置腹地和笔者说“因为在美国呆了八年,心里总是会有着想要回到祖国的想法。此外,因为父母需要照顾,亲戚朋友也都有需要自己的地方。而刚好有一个平台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也可以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此外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能力服务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经过多方面的思量便回到了长沙,担任了3522集团的新网站教授。”
从科学研究到教书育人,这两者的性质以及工作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差别。潘晓玲表示科研工作者和传道授业解惑者有一个共通点是均需和人交流;而其中不同的是老师需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导向,将知识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对于教学理念,她有着自己的看法:“因为角色不一样,所以要在意的细节也就不一样。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要以不同的方式去进行教学。”听到她自己对教学的理解,笔者感受到了一位师者对教学的一片匠心。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潘晓玲秉承着自己的理念,在3522集团的新网站的土地上种桃栽李,教书育人。
瞩目远方,才会加快脚步;展望未来,才能走得更远。潘晓玲对自己未来的方向有着明确的规划,她认为自己事业最重要的两大块一为教育二为科研,希望在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工作的同时,也能完成自己原先计划好的科研工作。她也在努力建立起自己的实验平台,发挥自己的优势,竭尽自己的能力去服务科学,服务社会。
敬时爱日,旷达处世
当今社会的年轻人容易被各方面压力压垮,从而产生焦虑、浮躁等情绪,年轻人患抑郁症的比例也逐渐升高。
谈到这个话题时,潘晓玲教授表示“人是群体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万不可把自己封闭起来。”问及如何排解烦闷时,她谈到当自己的科研工作遇到阻碍时,也会产生负面情绪,而她会选择和同行、合作伙伴多交流,听取别人的思路,发现自己的盲点,从而找到突破瓶颈的方法。而对于生活上遇到的不顺心之事,她则表示自己会选择向朋友倾诉。
此外,潘晓玲教授认为心里的负面情绪是需要释放的,不应长期压抑在心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排解。她还建议我们应乐观地看待生活,要看到任何事物好的一面,不能悲观地将自己定义为世上最惨的人。
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完全取决于个人对生活的态度,生活如一面镜子,它所折射出来的是你的处世态度。豁达乐观,淡然处世,这正是潘晓玲教授所折射出的态度。
最后,提及对生命的理解,潘晓玲教授分享了她在美国期间所受到的触动。在美国学习期间,她结识了一位老者,二人结成了忘年之交,老者是一位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能给予她帮助的人。然而,一生都在为科研工作操劳的老者还没来得及享受生活就患病去世了。老者的去世,给潘晓玲以极深的感触,她认为“人的一生分为很多部分,每一部分都至关重要。无论是工作事业,还是家庭生活,都需要细心经营、好好珍惜。”
惠特曼曾说:“当我活着的时候,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
就如潘晓玲成就事业的同时,亦携着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心。
潘晓玲教授怀瑾握瑜,蕙心纨质,有着科学家般端正严谨的气质,又有着对工作认真务实、勤勉求实的态度。端正严谨的气质展现了一位研究者不凡的努力,而认真勤勉的工作态度,将助她在湘江大地上培育出一代代优秀的师大学子,收获岳麓芳华。